中國柞蠶之鄉
南召素有“柞蠶之鄉”之稱,歷史上柞蠶繭產量占河南省一半左右,被譽為“召半省”。據傳,西漢末年縣境山坡上既見野蠶成繭,人工放養柞蠶則始于東漢初年,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隋、唐至明,“民需,貢賦盡賴蠶絲之利”。明嘉靖《南陽府志》載:“南召有櫟坡五六十處,山絲產額甲于各縣?!碑敃r養蠶、繅絲、織綢已成為南召主導產業之一,李青店(今縣城)、白土崗、鐘店、南河店、留山等地“婦孺會絡經,滿城梭子聲”??h城隨之有較大行店、貨棧出現,南召店“日進斗金”。

清代,南召柞蠶業進一步興旺發達,乾隆年間,代理知縣陳之鄖作詩贊道:“槎坡饒而利,蠶坡繭絲盈”,“以茲補乏匱,且以供職征”。咸豐年間,縣境柞蠶豐收利大,民眾以養蠶為業,植柞為本,有“一筐蠶,十畝田”的諺語。光緒二年,全縣養柞蠶達3萬余筐,產絲10余萬公斤。
民國年間,南召蠶業大起大落。民國三年(1914年),南召山絲綢在美國舊金山“萬國商品賽會”參賽。民國十至二十年(1920-1931年),為南召柞蠶發展鼎勝時期,全縣蠶農達17000余戶,年放養量6萬筐,產繭近8萬擔,產絲20余萬公斤,產柞綢230萬余米。1932年以后,由于封建采辦勢力高利盤剝和戰亂影響等原因,南召柞蠶業日漸衰萎。
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南召縣委和縣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蠶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制定了一系列保護柞坡資源,鼓勵蠶業生產的政策,建立了專門管理機構和品種改良、人才培訓、科學試驗和推廣等服務體系。特別是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柞蠶生產作為農村的主導產業之一,大力扶持其發展,目前全縣柞蠶繭年產量已恢復到6萬擔。鑒于南召柞蠶生產的歷史淵源和現狀,2000年中國特產之鄉推薦暨宣傳活動組織委員會命名南召縣為中國柞蠶之鄉。